
大家好,我是兰台。
今天,我要给大家讲述一些刑满释放的台湾间谍的故事,这些故事堪称人间的悲喜剧。
2007年,在香港,一个名为“海峡两岸受难者协会”的民间组织悄然成立。这个组织最特别的地方在于,成员们并非普通民众,而是一群曾经在改革开放后被台湾“军情局”招募,进入内地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员。这些人都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并服刑完毕,经过长时间的监禁后才重新获得自由。值得注意的是,大多数成员持有香港身份证,因此他们服刑完毕后都返回了香港。
那么,为什么这些刑满释放的老间谍们会专门成立这样一个“海峡两岸受难者协会”呢?
展开剩余80%原因其实很简单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背后的“金主”——台湾地区的“军情局”,已经不再关心这些曾为其效力的间谍了。经过十几年刑期后,这些间谍中的大部分都面临着家破人亡、穷困潦倒的境地,他们曾希望能依靠台湾“军情局”得到一些帮助,没想到却被完全抛弃。很多人年纪都已过五十,服刑期间与外界完全隔绝,他们希望通过联合起来寻求一些救助,甚至希望“军情局”能给他们一些善后待遇。
这些五六十岁的老间谍们,出狱后的生活可谓非常惨淡。
那么,这些老间谍值得同情吗?
从客观角度来看,完全不值得同情。他们当初在台湾“军情局”招募下,充当间谍,完全是为了追求丰厚的物质奖励;被依法判刑也不值得同情。大多数人出狱后生活贫困,加入“海峡两岸受难者协会”的那些老间谍,往往在家庭问题上也有不少责任,不能仅仅因为他们过得不好就给予同情。
台湾的“军情局”由原先台湾“国防部”情报局与“特种情报室”合并而成。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国民党时期“军统局”权力过大,蒋介石当年才决定将其分割成两部分。几十年后,它们又重新合并成了“军情局”。据我了解,在改革开放初期,台湾“军情局”通常会招募那些在生意上有困难的台商或者港商,尤其是那些有内地生活经验的港商,因为他们能更便捷地获取情报。一般来说,这些间谍会经过短短十天的训练,任务包括收集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科技等方面的信息,特别是军事情报。而台湾“军情局”对这些情报的回报非常丰厚,每一次任务完成后,奖励至少2000美元,这在80年代的香港、澳门甚至台湾,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这些刑满释放的老间谍,很多当初选择为台湾“军情局”工作,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丰厚的物质回报。而他们当初被招募的动机,显然与国家的利益和大义无关。因此,为什么我们要同情他们呢?
让我们通过姜建国的经历来看一看。姜建国出生在上海,他的父亲是旧上海的资本家,在1949年逃到台湾。姜建国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,曾是一名普通的医生。1981年,他成为父亲唯一的继承人,随即携妻女迁至香港,转行做生意,在著名企业家龚如心的公司担任中层职务,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。然而,1985年他的一批蚕丝被扣押在台湾地区,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,急于弥补,姜建国最终决定接受台湾“军情局”的招募,进行间谍活动。
本来只是为了挽回经济损失,但当姜建国得知,作为“中校处长”的他每月能领到950美元的薪水,而每次从“军情局”获得的信息奖励动辄几千美元时,他逐渐沉迷于这种“007”式的生活,甚至做出了离婚的决定,娶了比自己小22岁的美人秘书。1987年,他为台湾“军情局”提供了一份上海港口的图纸,并因此获得了4000美元的回报,这让他彻底放下了曾经对间谍职业的抵触。
然而,这种看似“风光”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。在他为“军情局”工作期间,姜建国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安全部门的注意。当他准备前往大连刺探军事信息时,最终还是被捕了。姜建国被捕后,最初还坚称自己没有做间谍工作,甚至幻想台湾“军情局”会来营救他,或者凭借香港居民身份被驱逐出境。然而,最终他还是被依法判刑15年,直到2001年才因为表现良好提前释放,服刑13年零4个月。
当姜建国出狱时,他以为自己还能凭借香港的积蓄和资产过上体面的生活。然而,回到香港后,他却发现妻子在他入狱后不久就和他离婚,并且将他父亲遗留的价值1400万港币的豪宅卖掉,带着女儿远走他乡。从此,姜建国陷入了困境,开始依赖香港的社会福利,甚至捡废纸皮维持生计。他曾试图向台湾“军情局”寻求帮助,但对方仅给了他3000美元,其他的便不了了之。
目前,已经86岁的姜建国依然生活在香港最底层,靠着综援和捡垃圾为生。姜建国的经历非常典型,也足以让我们看清这些老间谍为何会落到如此田地。他们的遭遇,根本无法用同情来解释。姜建国的堕落,无非是他一味追逐个人利益,贪财好色,最终走向了灭顶之灾。
姜建国的悲剧,正是他贪图财富与权力所引发的恶果。如果他没有做出离婚的决定,可能出狱后仍然能有房子住。而他之所以沦落到捡垃圾度日,完全是因为他忽略了大义,盲目追逐物质和个人享乐的结果。对于姜建国的遭遇,兰台并不感到同情,反而认为这是他自作自受的必然结果。
大家怎么看姜建国靠捡垃圾为生的境遇呢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END
发布于:天津市